• 首页
  • 大发追长龙的技巧方法 介绍
  • 产品展示
  • 新闻动态
  • 新闻动态

    你的位置:大发追长龙的技巧方法 > 新闻动态 > 《小古文300篇》《庄子》选(下)

    《小古文300篇》《庄子》选(下)

    发布日期:2025-06-24 01:49    点击次数:199

    《庄子》13篇

    《庄子》作者庄周是战国时期宋国人。《庄子》一书共三十三篇,内篇为庄子所著,外篇和杂篇由庄子后学撰辑而成。《庄子》与《老子》并称为道家经典之作。庄子浪漫张扬的文风与不受常理羁绊的思维,共同缔造了先秦思想与文学的辉煌。

    82.庄周梦蝶

   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,栩栩xǔ然胡蝶也,自喻适志与!不知周也。俄然觉,则蘧蘧qú然周也。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?胡蝶之梦为周与?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。此之谓物化。《庄子.齐物论》

    图片

    【译文】从前,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,这只蝴蝶欣然自得地飞舞着,多么愉快和惬意啊!忘掉自己是庄周了。顷刻间醒过来,却突然发现自己是庄周。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,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?庄周与蝴蝶必定是有区别的。这就叫做自然造化。

    【简析】是庄周梦见蝴蝶,还是蝴蝶变成庄周。蝴蝶与庄周孰梦孰真,是对于人的自我存在的彻底怀疑。正如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过:我思故我在。如果自我都不存在了,人类的一切问题都将是空中楼阁。庄子认为大道本无物我、是非、彼此,因此人生也许是一场大梦,梦境也许才是真正的人生。只要顺应自然,不要刻意分辨什么,消解外物与自我的界限就好。李商隐《锦瑟》诗云:“庄生晓梦迷蝴蝶,望帝春心托杜鹃。”强调庄周只是向往那自由自在的蝴蝶飞来飞去,心无羁绊。

    83.痀偻承蜩

    仲尼适楚,出于林中,见痀gōu偻lóu者承蜩tiáo,犹掇duō之也。仲尼曰:“子巧乎!有道邪?”曰:“我有道也。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,则失者锱zī铢zhū;累lěi三而不坠,则失者十一;累五而不坠,犹掇之也。吾处身也,若厥jué株拘jū;吾执臂也,若槁木之枝;虽天地之大,万物之多,而唯蜩翼之知。吾不反不侧,不以万物易蜩之翼,何为而不得!”孔子顾谓弟子曰:“用志不分,乃凝于神,其痀偻丈人之谓乎!”《庄子.达生》

    图片

    【译文】孔子行往楚国,在树林里看见一个驼背老人在捕蝉,手到擒拿,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。孔子就问他:“如此巧技!其中有道吗?”老人说:“我有道。我用五六个月时间练习用手,将两个弹丸放置在竿头,弹丸不会坠落,这样捕蝉时失手的情况不过分毫锱铢之间;再继续巩固,在竿头放置三个弹丸而不坠落,那么捕蝉失手只有十分之一;再练习下去,放置五个弹丸于竿头而不坠落,捕蝉时就像在地面上拾取东西一样容易。捕蝉时,我的身体犹如临近地面的断树根,我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树枝;天地虽大,万物品类虽多,我只知道有蝉的翅膀。从不动摇我的思虑意志,不愿以任何东西更换关于蝉翼的知识,这样如何不能得到捕蝉之道!”孔子听后对弟子们说:“运用心志不分散,意专而神似者,不正是这位驼背老人吗!”

    【简析】痀偻承蜩之道究竟是什么?先练技。熟悉技艺:“累丸二而不坠”,舍得花时间,用去五六月时间,打好基本功,就像达芬奇画蛋一样;巩固技艺:“累三丸而不失”,在熟练的基础上巩固提升;完善技艺:“累五而不坠”,达到万无一失,信手拈来。再定身。整个身体立定,如临近地面的断树根。举杆的手臂如枯树枝,一动不动,“任尔东西南北风,咬定青山不放松”;最后是定心。这个世界诱惑太多,心里只有蝉翼。知识信息汗牛充栋,心里只关注关于蝉翼的知识,矢志不渝。做一件事不难,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更难。这段故事核心就是用志不分,认准的事谁都扳不倒,世事纷繁复杂,任何诱惑都不可能动摇思虑志向。佝偻身怀绝技,之所以有绝技,在于能够体道。体道者,就是庄子所倡导的理想人生境界。

    84.匠石运斤

    庄子送葬,过惠子之墓,顾谓从者曰:“郢yǐng人垩è慢其鼻端,若蝇翼,使匠石斫zhuó之。匠石运斤成风,听而斫之,尽垩而鼻不伤,郢人立不失容。宋元君闻之,召匠石曰:'尝试为寡人为之。’匠石曰:'臣则尝能斫之。虽然,臣之质死久矣。’自夫子之死也,吾无以为质矣!吾无与言之矣!’”《庄子.徐无鬼》

    图片

    【译文】庄子为亲朋送葬,经过惠子的墓旁。回过头来对随从讲了一个故事:“有个楚国人粉刷墙面,不小心在他的鼻端涂抹了一点白粉,白粉像蝇翼那样薄。他请一位匠人朋友用斧头把鼻端的白粉砍掉。匠人操起斧头,只听得一阵风过去,白粉被恰到好处砍去,而鼻子却安然无恙。楚人就像钉在那里,不动声色,没有任何失态的表情。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情很好奇,把匠人找来对他说:'请你拿我做试验再为我表演一次。’匠人说:'我确实曾经砍掉鼻端上的白粉,虽然如此,我的砍削对象已经死去很久了。’自从惠施先生死去之后,我没有施技之人了!我没有可以与之谈话的人了!”

    【简析】庄子为什么和身边的人讲这样的故事?显然,匠石和楚人是至交知己。庄子看到惠施墓地,怀念自己的朋友,再无知音。匠石是普通匠人吗?应该是神人或至人,不是因为他技艺高超,而是无欲无求,心无挂碍,得天之道。楚人的白粉为何用斧头来砍削,岂不是宰鸡焉用牛刀?楚人相信匠石手中的斧头胜得过自己手中的湿巾。宋元君听说匠石运斤这件事,感到好奇,也想尝试一下,匠石为什么不乐意?匠石固然技艺高超,可楚人竟然能做到“立不失容”,这难道仅仅是胆识与气魄吗?信任匠石如信任自我一般,人与人相融相合,才完成这惊天之举,匠石深知宋元君做不到。

    85.梓庆为鐻

    梓庆削木为鐻jù,鐻成,见者惊犹鬼神。鲁侯见而问焉,曰:“子何术以为焉?”对曰:“臣工人,何术之有!虽然,有一焉。臣将为鐻,未尝敢以耗气也,必齐zhāi(斋)以静心。齐三日,而不敢怀庆赏爵禄;齐五日,不敢怀非誉巧拙;齐七日,辄然忘吾有四枝(肢)形体也。当是时也,无公朝,其巧专而外骨消。然后入山林,观天性,形躯至矣,然后成见鐻,然后加手焉;不然则已,则以天合天,器之所以疑nǐ神者,其是与!”《庄子.达生》

    图片

    【译文】梓庆擅长砍削木头制造古乐器鐻,人们看到梓庆做的鐻都惊叹不已,认为是鬼斧神工。鲁国君王非常好奇,召见梓庆请教说:“你是用什么方法制成鐻的?”梓庆回答:“我是个工匠,谈不上什么技法。虽然如此,有一样值得讲出来。我在做鐻时,未曾敢以消耗元气为代价,必先实行斋戒,摒除杂念,安顿好自己的心境。斋戒到第三天,戒除庆功、封官、俸禄念头;第五天,把别人的非议、褒贬抛在九霄云外;第七天,就这然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。此时,无视朝廷的存在,一门心思放在乐器的构造,外界任何干扰不受影响。这才提着斧头进入山林,观察树木天然特质,选取自然形态合乎制鐻的材料,直至一个完整的鐻已经成竹在胸,才开始动手加工制作。否则,我不会去做!用我的纯真本性与木材的自然天性相结合,我的鐻制成后之能被人誉为鬼斧神工,大概就是这个缘故。”

    【简析】梓庆制作鐻的根本是“未尝敢以耗气”,进而“”斋以静心”,让自己的内心真正安顿下来。其实是穿越了三个境界:第一境界是戒利。斋戒到第三天时,忘记“庆赏爵禄”,我成功以后的封功、受赏、庆贺都可以忘掉;第二个境界是戒名。斋戒到第五天,就可以忘记“非誉巧拙”,我已经不在乎别人对我的毁誉是非了,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;第三个境界是忘我。斋戒到第七日,忘却我的“四肢形体”,为朝廷做事,为百姓做事,都是一种心态。论语中讲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,大概就是这个意思。毋我就是进入了纯真天然的境界,接近自然规律。遵循自然规律,才可以做到最好,也就是梓庆所说的“以天合天”。

    86.大块载我以形

    夫大块载我以形,劳我以生,佚我以老,息我以死。故善吾生者,乃所以善吾死也。今大冶铸金,金踊跃曰:“我且必为镆铘!”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。今一犯人之形而曰:“人耳!人耳!”夫造化者必以为不祥之人。今一以天地为大炉,以造化为大冶,恶乎往而不可哉!《庄子.大宗师》

    图片

    【译文】大自然托载我的形体,用生存来使我劳苦,用衰老来使我闲适,用死亡来使我安息。把我的存在看作是好事,也因此把我的死亡看作是好事。有一个高超的冶炼工匠炼铜炼铁,一块矿石突然跳起来呼喊:'我要成为莫邪那样的名剑!’冶炼工匠必定认为这是不吉祥之物。一旦承受了人的外形,便一呼一咋地说'成人了!成人了!’造物者一定会认为这是不祥之人。如今把浑一的天地当作大熔炉,把造物者当作高超的冶炼工匠,怎样驱遣我而不可以呢?

    【简析】“大块”意即自然。正如李白《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》中所说“大块假我以文章”,大自然把一切美好的形象都赐予我。“大块”一词应该出自庄子。每个人都是大自然这个熔炉造化而成的形体,是丑是美,是强是弱,皆是自然造化,别无选择。生死、安逸、劳苦也都是大自然的安排,没有人能够主宰。正如大冶炼铁炼铜,突然有一块矿石跳出来说要成为莫邪,那一定是不祥之物,因为不懂自然之造化。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,不是自己的选择,而是无意被动,自然而为。正如我们无法选择家庭父母,无法选择时代潮流一样。但是,既然大块以我形,我就绝不辜负一撇一捺、相互依存的形体;既然大块以我生,我就觉不辜负日日图新、自强不息的人生;既然大块以我老,我就绝不辜负韶华弥贵、老有所乐的光阴;既然大块以我死,我就绝不辜负生逢其时、死得其所的愿景。

    87.东施效颦

   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,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,归亦捧心而颦其里。其里之富人见之,坚闭门而不出;贫人见之,挈妻子而去之走。彼知颦美,而不知颦之所以美。《庄子·天运》

    图片

    【译文】从前西施心口疼痛而皱着眉头在邻里间行走,邻家丑女就去效仿,回去后也在邻里间捂着胸口皱着眉头。有钱人见了,紧闭家门而不出;穷人看

    见了,带着妻儿子女趋之若鹜。那个丑女人只知道皱着眉头好看,却不知所以然。

    【简析】西施浣纱的故事家喻户晓,西施是文质兼美的美女形象,所以她的一颦一笑,一举一动都是美的典范。既然西施外形美没法效仿,不如增加自己的内在美,使自己语言美,“良言一句三冬暖”;行为美,“一枝一叶总关情”;思想美,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;建树美,“天涯何处无芳草”;活出精彩人生。学我者生,似我者死。就如追星一样,盲目追捧,盲目消耗青春,无异于作孽害命。

    (文中插图皆来源于网络)

  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